昨日《战狼2》票房已经跻身全球票房top,即使有《心理罪》《鲛珠传》《侠盗联盟》三面夹击,后劲依然十足,没有到达疲软期,着实让人意外,而在新上映的影片里,从皮相上看,国内首部暗黑嗜血风格犯罪动作片《心理罪》的确值得一说,首映两天票房过亿,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但是想要搅动《战狼2》燃爆的暑期档氛围,还是欠点火候。
雷米创作的《心理罪》系列,是十年来最经典的犯罪IP,有着庞大的粉丝基数,跟普通犯罪小说不同,身为刑法学老师的雷米,不问怎么犯罪的表面过程,擅长剖析背后的犯罪心理。电影《心理罪》便改编自其同名系列,第一部《心理罪·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讲述了犯罪心理学天才方木(李易峰饰)和资深刑警队长邰伟(廖凡饰)组成探案搭档,联手通过心理画像的方式搜寻非同寻常的凶手,展现超越常理的办案过程。
看过系列小说的便知道,《心理罪·画像》可是算是最血腥的一部,“人血牛奶”其实只是一个引子,后面有几个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杀人案件组成,只是变态和猎奇的案件,一是很难搬上大荧幕,二是就算真的拍了,观众也会遭受心灵创击难以接受。因此编剧选择了其中一个案件,创作了后半部分剧情,这样改编审查稳妥,又能增加受众范围,虽然少了原著的悬疑意味,但是整体风格上还是过得去的。毕竟有舍才有得。或许也因此,造成了大众对电影《心理罪》没有失望但也没有惊喜的一种感觉,可以说是一次无功也无过的改编。
不过刚开始超级IP+鲜肉男主的组合乍一看确实有满满的扑街味道,因此很多人都是抱着质疑的态度走进影院,看看到底能拍成什么样,想必对于导演谢东燊来说如何拍不搞砸,也是个巨大的挑战。影片最大的两点争议,一是案件改编与原著差异大,二是在演员的选择上。铁血硬汉廖凡+奶油小生李易峰这画风确实有点怪。但观影前,最好不要有偏见,毕竟在剧版《心理罪》里饰演方木的是94年的新人陈若轩,比李易峰可鲜嫩多了,但是网剧和电影毕竟不同,网剧的尺度可以尽可能的去还原原著。但是到了电影,局限性太多。
每个人心理都有病,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除了案件改编,影版在原著人设上还是动了很大手脚的,原著中的方木是个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阴郁少年,性格阴郁沉闷却依旧带着些傲气,是个有着极强直觉和判断力的天才。但又似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一点陈若轩版本的方木,阴郁躲避的气质十分契合原著。
但影片中的方木,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大男孩形象,充满自信,甚至有点自负,典型的天才少年。只是因为是孤儿情感缺失,对生命缺少敬畏,他还自恋的称自己为天才……这一点倒跟李易峰本人的阳光自信气质颇符合。而廖凡饰演的邰伟,资深刑警队长,冷静干练、身手矫健,因为父亲的去世让他内心愧疚,看似冷漠,实则敬畏生命、正义感爆棚,但经常做噩梦,易怒等。
作为一部犯罪动作片来看《心理罪》无疑是及格的。在刚开始悬念的设置方面也颇具匠心:一杯人血牛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会为之痴狂……影片一些特效设计细节可见,颇为震撼,科幻感强。
刚开始就是一场残忍的凶杀案,案发现场受害人的内脏被全部移除,伤口被拙劣缝合,方木根据现场遗留的证据还原了犯罪心理,确定凶手喜欢刺激会在人群里观望,此后一名男子神色慌张的推开众人逃脱,追逐战开始……
画面一开始就激发了观影群众的肾上腺素,达到了视觉冲击,在混乱中,慢半拍出事,让廖凡的心理疾病爆发,频发做恶梦惊醒,但是案子还是要办的。
身体的疾病只是诱因,心灵的扭曲才是原罪。随着人血牛奶的出现,方木通过“心理画像”断定凶手是个营养不良的血液病患者。和邰伟一起与罪犯开始了各种狭路相逢。激烈的打斗也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尤其是两个打斗场景给人印象深刻,一是邰伟去找吸血鬼马凯,在狭小逼仄的船舱遇到林海,滩涂里的一段打戏让人惊艳,在泥地连滚带爬,不停夺枪的环节,简洁而精彩。医院里,与马凯的一段对打,室内打到窗外,节奏紧凑,生割手臂喝血的设置让观众神经紧绷。
事实上影片整体走的暗黑嗜血风格还是与网剧一致,场景选择的多是废弃荒凉的地方,(园区、工厂、泥地、医院、潮湿蝙蝠乱飞的荒岛等)整体的基调、色彩、氛围营造上,都与暴力和人物的心理病态相映衬。
电影在叙事上也有别于以往的多线条叙事结构的国产悬疑烧脑影片,采取了简单的线性描述,人物关系,和情感都很直接简单,整部影片随着时间来推动情节,节奏把握的紧凑,有张有弛,过程比较流畅。
当然在悬疑片里,双男主的设置见怪不怪了。《神探夏洛克》就是被推崇的例子。而在《心理罪》里,廖凡负责动作,但脑子不好使,李易峰负责推理,行动力太差。破案的过程也是这两个人从谁也瞧不上谁,到磨合成为默契搭档的过程,这也是一般悬疑动作的套路,戏外廖凡为李易峰转型之作保驾护航,戏内邰伟见证了天才少年的成长,只是两个男主并未撑起这个片子的厚重感,有点遗憾,这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犯罪心理画像”绝对是是一个很新奇有趣的题材,虽然原著方木这个角色很神乎其神。但在影片里角色设定似乎是开了挂的,站在上帝视角进行破案。这也是为什么这部悬疑片看完不抓人的原因。
大量的鲜血、伤口、验尸等镜头,的确让人起鸡皮疙瘩,很有心的夹杂在其中的生活场景,也的确为血腥镜头做了视觉和情绪缓冲,但是一部悬疑片,选择用大量动作戏吸引眼球,推理进行概括化,有点得不偿失了,(但如果大量动作戏是为了成全廖凡的个人英雄主义,牺牲一些逻辑线还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一部悬疑推理片的重点在于推理,推理就是加入了观众猜测的部分,而方木这个角色,一张口就是什么,而没有为什么,逻辑过程空洞,自己嘚吧嘚解说完了降低了观众的参与度,还有什么意思呢。
当然这跟演员无关,是剧本设置的问题,李易峰的演技也是遇强则强,有所爆发,在得知暗恋对象陈希被杀害时的那段被廖凡堵进车里的哭戏,以及在心理侧写大BOSS时飚的哭戏,表演极具层次感,感染力强。
对于廖凡来说,《心理罪》很难复制《白日焰火》的成功,尬舞也不行。而万茜和李纯饰演的两个女性角色,充其量是标签式的功能角色,用来推动情节,发挥余地不大,最后的大BOSS谢君豪的出现是值得惊艳的地方。
“没有胜利者,凶手、受害者、你、我,都是失败者”,影片在人性之恶的解剖上,没有太多深入,似乎更在意对生命的敬畏。这句话是邰伟告诉方木的,那时方木还未理解什么是对生命的敬畏,直到陈希的死亡改变了他。在人性这个问题上黑和白之间,或许有灰色。但在法律的天秤上,善恶是分明的。影片中罪犯的作案动机,有的是人性的扭曲,有的是亲情。马凯因为疾病、林海因为爱女儿、孟阳因为要报复社会。包括主角方木也好,邰伟也好,都有心理缺陷,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但是如果在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反派的话,必然是方木。他是天才也是疯子。尤其是在最后与孟阳(谢君豪)对峙的画面,确有几分邪恶的味道。
虽然《心理罪》结尾处有些潦草,靠着一只乌贼打败了BOSS,一些推理过程经不起推敲,但是整体节奏把握的紧凑,有张有弛,过程比较流畅,只是大量动作戏,和科幻感太重,又把仅有的悬疑氛围降低了,但整体上确实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jt/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