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作者
杨帆张恒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年6月30日下午,全球水产养殖论坛的第三场“水产养殖技术创新发布会”在福州中庚喜来登酒店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悉数登场,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科研成果分享盛会。
分论坛三
水产养殖技术创新发布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邓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果发布
邓伟首先介绍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历史,最早的研究所成立于年,之后陆续按照海区、流域和专业布局建立了其他研究所。研究院在“十二五”期间可谓是硕果累累,以全院第一完成单位牵头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项次,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4项次,研发水产新品种14个,贝类和藻类均有所突破。
他特别强调了几项重要研发课题,其中“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新技术建立与应用”荣获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鲤优良品种选育技术与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虾优良品种的培育及产业化示范推广”、“三疣梭子蟹的良种选育及规模化养殖”、“中国对虾‘黄海2号’新品种培育与扩繁技术”、“淡水鱼塘养殖生态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等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金乌贼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广”、“长江口渔业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所在与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中,研发了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株),为草鱼老三病的预防起到了显著效果。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马德林:黄海水产研究所科技成果发布
据马德林介绍,黄海所建所70年来,完成了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多项,授权专利余项。这些成果对引领和推动海水养殖五次浪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围绕产业重大需求,选育处理中国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黄海3号”、大菱鲆“丹法鲆”“多宝1号”、牙鲆“鲆优1号”、梭子蟹“黄选1号”、海带“黄官1号”、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等新品种;率先突破了大菱鲆、半滑舌鲳、真鲷、河豚、石斑鱼(6种)、耐高温刺参、金乌贼等名贵养殖种类的规模化繁育技术,在我国沿海带动形成了若干海水养殖产业区。
他表示,黄海所技术服务领域辐射广,遍及山东、河北、天津、辽宁、江苏、福建、广东等十几个省区,设有院士工作站27个,产学研合作基地46个。
针对今年对虾病害问题严重,排塘率高,黄海所推出了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中和防控技术。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也称为“偷死病”,传播面广、致病性强、死亡率高,发病率和排塘率高达80%以上,是危害对虾最严重的疾病。该技术建立了对虾养殖系统病原微生物定量化控制技术,使养殖池塘水体弧菌总量和肝胰腺弧菌总量下降90%。该技术已在全国沿海多省份应用推广,预防效果良好,总体治愈率高达8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程家骅:东海水产研究所成果发布
程家骅介绍道东海所创建于年,位于上海,是面向东海和远洋的国家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涉及广泛,有捕捞与渔业工程、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资源与保护利用、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水产养殖技术、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渔业信息与战略。东海所拥有大型科学调查船,“东进1号”吨级近海调查船、“东进2号”吨级河口调查船、“东江号”科研监护艇。
他表示,东海所取得的成果有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关键技术与应用、聚鱼增殖型人工海洋牧场高效利用配套技术体系、“以渔降盐”盐碱地综合治理、遥感大洋渔场渔情信息服务系统、银鲳全人工繁育及养殖关键技术、海水杂食性鱼类篮子鱼驯养繁育及生态养殖技术、拟穴青蟹人工繁育养殖与种质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海马规模化繁育和养殖关键技术、水产品温和加工关键技术、长江口人工牡蛎礁生态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细角螺工厂化人工鱼苗和养殖技术、高性能耐磨节能聚乙烯渔网成套技术、锈斑蟳种质宇苗种繁育技术研究、海洋微藻毒素标准品制备工艺技术。
他介绍,东海所针对目前药物监测模式只是针对设定的某个或某些药物进行监测的问题,无法知道产品中是否还存在其他药物,存在着严重的漏检现象,开发了利用高通量的LC/MS/MS检测技术、鱼药筛查技术和饲料中药物筛查技术,建立了养殖水产品渔用投入品中药物盲查系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李纯厚:南海水产研究所成果发布
南海所成立于年,总部位于广东广州,是农业部所属面向南海区的综合性公益型水产科研机构。全所在职人员名,其中科技人员名,高级研究人员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63名。据李纯厚介绍,南海所主要研究渔业资源、环境、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渔业生物病害防治、资源养护与海洋牧场等,拥有4个科研基地,1艘科考船(南锋号)。
他表示,南海所培育出了我国首个斑节对虾新品种“南海1号”,并于~年推广面积28万亩,虾苗24亿尾,新增产值15.79亿元,新增纯收入5.亿元,促进对虾养殖业健康发展,提高对虾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减少养殖过程的药物使用,降低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对虾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在南海所取得的众多养殖成果中表现尤为突出,较之传统模式,每茬可增加养殖产量%,节省单位养殖成本20%,提高养殖收入%,纯利润提高%,减排90%,而且在控温条件下,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增加养殖茬数4~6茬,推广面积达20万平方米,辐射面积万平方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陈惠: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果发布
黑龙江所于年建立,主要开展寒冷地区淡水鱼类养殖应用技术研究。水产养殖技术、鱼类遗传育种技术、鱼类生物技术、鱼类资源与环境以及水产品质量控制为本所重要学科,拥有各级实验室24个,其中国家级实验室2个,具备国内外最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
陈惠表示,目前,黑龙江所在冷水性鱼类、遗传育种宇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国冷水水域十分丰富,面积约占内陆总水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覆盖着黑龙江、青海、西藏等地,主要繁育养殖的品种有哲罗鲑、虹鳟、白斑红点鲑等,并研究出一套冷水性鱼类封闭循环式养殖技术,突破了低温下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技术的关键,使氨氮氧化去除率达到4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曹经晔:长江水产研究所成果发布
据曹经晔介绍,长江所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许多成就,第一是种苗方面,研发了长丰鲢和长丰鲫2个水产新品种,并在市场推广多年,均取得了较高的养殖效益,尤其是长丰鲢平均亩增产量可达20%左右;第二在饲料、动保方面,研发出天然植物抗病毒复方制剂、水质改良微生物制剂、高效环保草鱼饲料;第三在养殖模式上,长江所推出了淡水鱼类原良种场设施与水体自然净化系统、大鲵集约式养殖与工厂化全人工繁育技术、黄鳝工厂化人工批量繁殖技术等。
他表示,长江所近年来推行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疾病防控技术,包括监控、诊断、调控、防治等养殖病害防控环节,在草鱼出血病、鲤疱疹病毒病、鲫疱疹病毒病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病,以及小龙虾白斑综合征,黄鳝、鳜鱼、黄颡鱼、泥鳅、河蟹等名特养殖对象病毒性暴发病等防控中应用广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珠江水产研究所成果发布
据朱新平介绍,珠江所立足珠江流域,面向全国,开展热带亚热带渔业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承担解决我国热带亚热带乃至全国渔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由珠江所老所长钟麟先生带领的科研团队最早实现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解决了水产苗种的来源问题,而鱼塘高产养殖技术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
他提出,渔农符合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具有减排、节粮、节地等优势。草鱼提质增效技术保障了产量安全,价格比常规草鱼高50%以上。珠江所还在珍稀、濒危物种的保育工作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宇技术推广处副处长何义进: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成果发布
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成立于年,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成果转化和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研发机构,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鱼类人工品种——建鲤,全国推广0多万亩,年产量多万吨,建鲤和福瑞鲤覆盖了全国鲤鱼养殖总产量的60%。另外在奥尼杂交罗非鱼、杂交青虾“太湖1号”、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刀鲚全人工繁殖、团头鲂循环水养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何义进提到了“净水渔业”项目是以渔治水、以渔保水和以渔净水的生态养殖模式,为太湖流域大水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与中国电信联合建设了“水产信息化远程支撑平台”,在国内首次打造水产信息化远程支撑平台和远程专家服务系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副所长倪琦: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成果发布
渔机所于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唯一的渔业装备专业研究机构,科技人员多达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7人,从事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模式集成,以及成果推广、技术支撑。
倪琦指出,现代渔业建设需要渔业机械化工程、渔业电器与自动化、渔业环境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的全力支撑。尤其在池塘养殖环境调控技术上要不断系统化,不断推进养殖方式向生态化、设施化和机械化转变,规划后的养殖生态池塘换水率下降了50%以上,CODMn、TN、TP直接排放量分别低于kg/hm2、50kg/hm2、2.0kg/hm2,亩均养殖效益元以上。
广告
转载声明
本文为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一律禁止转载!版权合作请联系:tschuanmei
.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jj/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