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的旧时光
多年保存至今的老物件,或是良好家风的传承,或是几代人记忆,它们是岁月留下的秘密文件,向人们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横断面,而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经常寓于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之中......
蒋元栋那些年的老物件
妈妈在养老院上班,在养老院内有个特别的房间,房间里的摆设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物品,有的连妈妈也说不出来是做什么的。同时还播放着许多的红歌。
这个楼层住的都是80、90岁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有的是军人、飞行员、工程师、教师、农民,因为患上一种叫“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使得他们忘记了很多事情和人,唯独对以往的事情记忆犹新。
听妈妈说这些墙上挂的、地上摆的都是手工做的,在爷爷奶奶那个时代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地上的长条板凳早已更新到现在的沙发,地上的纺线机早已机械化了。还有那木桶,过去奶奶在天还未亮透就要起床,挑着扁担,拿着木桶去挑水、洗衣、做饭,要满足一家人一天的需要,真是辛苦。现在的我们,只需轻轻的拧开水龙头。还有那耕地的小木车,现在看来显得那么的“单薄”,在那个年代却是主要的劳动力。现在的机械化耕种,真是让人感慨。奶奶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
每天我们的生活都在发生变化,从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饮食质量、出行工具、电子产品不断更新等等。看着这些老物件都已披上了年代的色彩,但我们不能忘了老一辈辛苦付出,这些老物件见证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刘芯睿——爸爸的“傻瓜”相机
我家的这件老物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傻瓜”照相机。已经整整保存了二十多年了,它的意义非凡。
爸爸说这个相机是他参加工作后用一个月工资买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照相机也算个奢侈品了!它记录了爸爸和妈妈的爱情故事,记录了哥哥小时候成长的点点滴滴。因为胶卷用完后不能放时间太长,每照完一卷爸爸就会去洗照片,所以家里保留了很多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生活照。
后来数码相机的兴起,取代了胶卷相机,但是这个相机一直被爸爸好好的保存着。
孙悦然——姥姥的粮票
姥姥家的相册里不仅珍藏了她和姥爷年轻时的相片,还珍藏了几张虽年代久远但却仍平整崭新的粮票。
这些粮票和我们现在用的钱很像,就是比钱小很多,大概只有一角钱的一半那么大。粮票有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不同颜色的粮票印有不同的斤数,有“壹市两”、“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等。不同斤数的粮票也印有不同的图案,有的印着收割机在收粮食,有的印着大货车在拉木材,还有的印着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姥姥告诉我她们那个年代买东西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各种不同的票,比如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如果没有票只拿着钱是买不到东西的,而这个票是只有在林场里上班的正式工人才能挣到的,粮票是定量分配的,大人每个月28斤,孩子每个月20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温饱是每家的大问题!
听着姥姥的讲述,我感觉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太苦太不方便了,而我的童年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李奕慧——老旧的收音机
看,这是我姥姥家的收音机,我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没有见过吧!听姥姥讲,这是他们当年结婚买的呢。这就是传说中的唯一一件家用电器。听姥姥说,在那个年代结婚讲究“三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一响”(收音机),可见收音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电视,电脑代替了收音机,不仅能听,还能看图像,能帮助我们快速收集到信息和我们需要的重要资料。
所有,我们要好好学习,未来,研究更先进的“三转”“三响”。
左小恩——翻饼批子
我在姥姥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我没见过这个东西。你们猜他像什么?像刀?像剑?其实你们都猜错了。它是用来翻饼的工具——翻饼批子。
他有一个好伙伴,叫鏊子。把面团儿擀成薄饼,然后铺在鏊子上,大概一分钟左右,面饼就会鼓起一个大泡,然后用翻饼批子,把面饼翻过来,再过大概半分钟,面饼上面还会陆续出现很多小泡,慢慢的面饼就会变成金黄色,这样一个面饼就烙好了。
小姨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姥姥就经常做这样的烙饼,给舅舅、大姨、妈妈和小姨吃。那时候吃起来感觉可香了。
王世祺——珍藏的一分钱
这是一张年发行的纸币。它是我在姥姥家找到的,它的年龄已经有67岁了。我像是得到了一件心爱的宝贝,希望它能继续陪伴我。一分钱的纸币曾经是我国流通市场上不可或缺的货币,在第二套人民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随着各套新版人民币的发行一分钱的纸币已经退市,退市后的一分钱纸币市场价值一直在持续增长。市面上也再很少能见到这样的一分钱纸币。现在人们在各种消费时,大多数采用线上交易的方式,包含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zz/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