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是海洋中的智者,它们除了会在遭遇危险时喷涂墨汁外,还拥有其他很多令我们称奇的高超本领。想象一下,你正处于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现在的你是一只软体动物,拖着厚重的甲壳在浩瀚的海洋中穿梭……你对自己的这套防御装备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在甲壳的保护下,那些饥饿的海洋生物不能伤你分毫。时光飞逝,你的基因开始产生变化,在你的体内逐渐出现了骨骼,你还脱去了甲壳。恰在此时,海洋进入爬行动物繁盛时期,你的周围环绕着一群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而褪去了甲壳的你,分明就是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顿富含蛋白质的可口大餐!你能从这些饥饿凶残的大家伙的嘴下全身而退吗?科学家最近发现,乌贼恰恰就拥有一套异常完善的逃生本领。当环游于世界各地的船员们在海上遇到一只乌贼后,他们会用两根手指给这只乌贼比划一个“安全”的问候手势(这是自然界中的几个物种间可以通用的一种手势),而这时乌贼也会伸出两只触手回以相同的“手势”。不过,对乌贼来说,这个“手势”可不是在向船员们致以相同的问候,在它们的认知当中,这是一种象征“危险”的信号。冲着入侵者伸出两只触手是乌贼的一种防御手段:它们只在自身的伪装被识破后才会采取这种方式。事实上,乌贼是海洋中的智者,它们除了会在遭遇危险时喷涂墨汁外,还拥有其他很多令我们称奇的高超本领。乌贼及章鱼、鱿鱼等都是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因这类动物的足均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触手,故被称为“头足类动物”。乌贼、章鱼、鱿鱼等都是动物中的伪装高手,它们就像“彩绘艺术大师”,可以在短短的两秒钟内迅速而巧妙地改变自己皮肤的花纹和颜色,与各类环境融为一体,以此迷惑穷追不舍的捕食者。海洋生物学家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与章鱼和鱿鱼相比,乌贼无疑是头足类动物中顶级的“易容大师”。举例来说,乌贼中的一些较为弱小的“单身汉”,会通过伪装使自己在外表上看起来像一位“优雅的女士”,从而成功地混入其他乌贼家庭,偷偷地和雌性乌贼交配。它们的伪装是如此成功,有时它们甚至会被这家的“男主人”当成自己的“妻妾”一并保护起来。乌贼能拥有如此高超的伪装本领,全靠它们神奇的皮肤。在乌贼的皮肤下面隐藏着一组特殊的色素细胞,分别包含橙黄、橙红及棕黑三种色素体,每个色素细胞都由一条可以收缩和扩展的环状肌肉所包裹。当乌贼放松肌肉时,用人的肉眼是很难察觉到这些色素细胞的;而当乌贼收缩一片肌肉时,这片肌肉中的色素物质就会被挤压到每个色素细胞的顶部,在皮肤表层凸显出相应的颜色。乌贼正是通过收缩一部分含有某种色素的色素细胞,放松另一部分会有其他色素的色素细胞,自如地改变身体的整体色彩,形成各种逼真的花纹。在色素细胞的下方,还有一类反光细胞——白色素细胞(又称白色体)和虹彩色素细胞(又称虹色素体)。白色素细胞具有反射多个波长光线的功能,不论是浅水层中的由各种光波组成的白色光线,还是深水层中的蓝色、绿色等短波长光,都可以被白色素细胞所反射。虹彩色素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一种被叫做“反射体”的片状蛋白结构,其作用就像一面面完美的镜子,虹彩色素细胞通过调节这些“镜子”的位置,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如彩虹般绚烂。乌贼正是通过控制这两种反光细胞的位置,选择要反射的光线,从而加重皮肤的色彩。反光细胞还可以与色素细胞相结合,使皮肤呈现出微微发亮的紫色、橙色等鲜艳的色彩。乌贼还拥有很多束状肌肉,可以在一瞬间使外层的皮肤从光滑平整变成尖刺状。如果一只乌贼想躲藏在一块凹凸不平的岩石旁边,这一绝技可就派上大用场了。乌贼在变换皮肤图案的同时还会做出一些姿势,使它们能更完美地“消失”。当隐匿在海草中时,它们会伸出触手并随着周围的海草一起摆动。当它们被放置到人为设计的水箱中时,如果水箱壁上的条纹是纵向的,它们就会向上伸出触手;如果水箱壁上的条纹是横向的,它们就会在水平方向上尽量伸展身体。除了能与背景混为一体外,乌贼还能在逃跑时使身体产生一种暗色的波动,以混淆捕食者的视线。这一招非常有效,因为如果物体在移动的同时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会使捕食者很难分辨物体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乌贼的这些特殊能力甚至引起了军事学家的兴趣,但他们很难模仿乌贼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色素细胞,并与肌肉共同作用,迅速完成伪装的技能。此外,研究显示,在整个伪装的过程中,乌贼从来不看自己的皮肤,那它们是如何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变得和周围环境一样了呢?这还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在动物界中,少数哺乳动物具有准确识别危险信号的本领,其中最著名的是非洲绿猴。当一只绿猴看到猎豹接近时,它会立即发出一种告警的叫声,猴群在听到叫声后会迅速爬到树上;当绿猴看到空中的猛禽时,它又会发出另外一种叫声,提醒同伴危险来自头顶上方,这时猴群就会立即躲避到岩石等遮蔽物下。最新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地松鼠也具有这种本领。当一只成年加利福尼亚地松鼠遭遇到响尾蛇时,它会将尾巴末梢的毛竖起并前后摆动,此时其尾部皮肤下方的血管会迅速扩张并产生大量热量。众所周知,响尾蛇是通过其面部特有的一种红外线感受器来感受热能来源,确定猎物位置的,而松鼠这样做的目的,是向企图侵犯松鼠幼鼠的响尾蛇发出强烈的“应敌”信号,以此转移响尾蛇的注意力,达到成功保护幼鼠的目的。如果松鼠遇到的是一种无毒的地蛇,它就不会产生上述反应,因为地蛇并不靠红外线搜寻猎物。非洲绿猴和加利福尼亚地松鼠都是动物界的信息传递高手。令人称奇的是,乌贼早在侏罗纪时代就已经具备传递信息的本领了。有科学家记录了乌贼身上的40种图案,其中很多可以用来与其他乌贼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向其他动物发出各种不同的信息。比如,对捕食者,乌贼会发出诸如“不要靠近我,我一点也不好吃”,“你看不到我,我是一根水草”的信息;对那些好奇心强的猎物,乌贼会发出诸如“快来看看,这多么有趣”的信息,以诱惑猎物靠近。一位英国女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乌贼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可以根据不同的捕食者做出不同反应的物种。她将乌贼和它的天敌动物分别放置于两个相邻的水箱中,并使用一组镜子来迷惑乌贼,让它觉得这个捕食者正和自己处于同一水箱中。通过更换不同的天敌动物,科学家发现,在面对一条鲈鱼时,乌贼会立即让身体呈现扁平状,伸展出像衣服皱褶一般的鳍状物,使自己看起来庞大无比,并露出背部像“眼睛”一样的两个黑色圆斑。这种行为在自然界中其实非常普遍,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避敌策略,因为这种虚张声势的做法并不是对每一种天敌都行之有效。乌贼很聪明,当它们遇到螃蟹或角鲛(一种小型鲨鱼)时,就不会采用上述的“视觉恐吓”策略,这是因为螃蟹是利用嗅觉来捕食猎物的,它们可以在水下通过对特定化学气味的辨识来追踪猎物,而角鲛则是通过放电来麻痹身体周围的猎物的。事实上,乌贼在面对天敌时其实也没有十分有效的策略,它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快发现敌人并迅速逃走。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乌贼还拥有一种绝大多数软体动物不具备,即使在哺乳动物中也十分罕见的顶级武艺——在移动时也能很好地调节全身的虹彩细胞。这是一种相当巧妙的交流方式。我们知道,当“弱势群体”遭遇天敌时,如果群体中的一位成员试图通知其他同伴,那它自身必然会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它这样做很容易暴露自己并成为最先被攻击的目标。从进化的角度看,最理想的交流状态莫过于在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成功传递信息,而乌贼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们可以在保持自身完美伪装的同时,随心所欲地向其他家族成员传递各种信息。乌贼的这一绝技简直就像它们体内的墨汁那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乌贼作为一种软体动物,在神经系统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具有如此高超的技能,的确称得上是海洋中的智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wh/1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