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

海洋牧场生境与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及应用


(示意图)

项目名称:海洋牧场生境与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中国科学院

提名单位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生物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修复生态环境,又能修复生物资源,是实现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海洋生境退化和资源衰退问题,该项目经过十余年攻关,取得了海洋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生境与生物资源修复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海洋牧场的标准化、系统化、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南北方海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该项目成果在我国南、北方海域示范应用,山东与海南海洋牧场示范区多保持一类水质标准,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海草床、珊瑚礁面积显著增加,经济生物种类增加29%~46%,资源量增加7倍以上。示范推广面积46.6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18亿元,新增利润22.97亿元。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确认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公示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姓名:杨红生排名:1行政职务:常务副所长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整体策划实施者,创新发展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海洋牧场建设理念,对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了大叶藻种子萌发、移植修复新设施与新技术,建立了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新模式,突破了关键种扩繁技术和刺参石灰环嵌套标记法,研发了生物遥测新技术,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培训、召开“现代化海洋牧场”鳌山论坛,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海洋牧场理论,提升海洋生境及生物修复重要性认识。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秀梅排名:2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了大叶藻移植修复新设施与新技术,研制了乌贼产卵礁等新型专用人工鱼礁,评估了刺参和许氏平鲉承载力,研发了金乌贼标志方法,并在黄渤海莱州湾、荣成湾开展海草床修复、人工鱼礁建设。宣讲海洋牧场建设理论,提升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认识。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立斌排名:3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海珍品增殖礁体的布放设备及布放方法,并对设施进行了现场中试和效果监测工作,参与研发了海洋牧场承载力评估与人工活牡蛎礁-脉红螺-刺参协同修复技术,并合作发明了牡蛎壳海珍礁及其配套制作装置与方法、一种适用于刺参的体外长效标记方法。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黄晖排名:4行政职务:站长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查明了珊瑚退化机制与发育过程,突破了南方海域珊瑚礁修复技术,研发了钻孔移植技术与浮床苗圃培育技术,使珊瑚移植效率提高70%,珊瑚培育生长率提高近1倍;特制珊瑚移植钉增强了珊瑚的固定效果,使其能够抵御10级以下台风的侵袭,有效降低珊瑚脱落率;同时采用珊瑚礁底质稳固技术,有效改善退化珊瑚礁松散底质影响珊瑚数量恢复的状况;利用人工生物礁体技术提高退化珊瑚礁的空间异质性与小生态位数量,达到集鱼与提高无脊椎动物数量的效果,最终为生物资源保护和渔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王爱民排名:5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海南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潮汐式节能室内循环养殖系统,通过在南海热带海洋建设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不但对热带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增殖起到显著的效果,而且海洋旅游新项目发展,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沛东排名:6行政职务:系副主任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系统开展了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和种子播种技术以及海草床生态功能研究。通过技术集成和自主创新,设计完成了适合我国北方海域特点的大叶藻植株移植方法和装置及平铺地毯式大叶藻播种增殖方法,并在荣成湾进行示范,参与中国对虾资源养护技术研发。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周毅排名:7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完成了大叶藻种子萌发、移植恢复等任务,实现了荣成湾海草床自然修复;创建了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新模式。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张涛排名:8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了突出贡献。完成了脉红螺扩繁技术研发,参与了大叶藻种子萌发、移植恢复工作,实施了刺参生态苗种培育和资源养护,参与构建了评价技术新体系,实现了修复与养护效果的多元评价。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许强排名:9行政职务:无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海南大学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1、2、3做出了重要贡献,进行了设施的现场效果监测,发明了牡蛎壳海珍礁、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以及一种使用于刺参的体外长效标记方法。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姓名:郭福元排名:10行政职务:总经理技术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创新点3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研发了自升式和半潜式海洋牧场远程智能管理平台,平台可搭载雷达、无线电通讯、自动识别、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兼顾水质监测、养殖、旅游休闲以及垂钓娱乐等功能。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单位贡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该项目的总体负责单位,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协调攻关和组织实施,也是参与该课题研究相关企业的技术依托与支撑单位,对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突破了海草种子高效萌发技术,发明了海草植株移植技术;创建了大型藻类周年修复新模式,同步实现了环境改善和饵料供给;基于主要经济生物的行为学参数,研发了牡蛎壳海珍礁、多层组合式海珍礁等专用人工鱼礁及其配套技术;构建了海洋牧场结构特征和生物承载力评估方法,确定了海洋牧场资源修复种类和数量;构建了生物功能群资源修复技术,提升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效率及系统稳定性;突破了刺参、脉红螺等兼具生态修复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关键种扩繁技术,构建了人工活牡蛎礁-脉红螺-刺参协同修复技术;突破了刺参生物标记和遥测技术,实现了长期观测追踪和关键参数精准测定;建立了海湾型和岛礁型海洋牧场,并重点在我国北方区域开展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单位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单位贡献:中国海洋大学是该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对创新点1、2、3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了大叶藻修复新设施与新技术,突破了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瓶颈;研发了乌贼产卵礁等新型专用人工鱼礁,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的修复;突破了金乌贼等具有生态修复功能和经济价值的关键种扩繁技术,研发了金乌贼等生物资源养护技术;研发了金乌贼荧光-茜素络合物标记法,实现了修复效果的多元评价。在莱州湾和荣成湾海洋牧场进行了生境和重要生物资源养护技术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单位贡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是该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对创新点1做出了突出贡献。查明了珊瑚退化机制与发育过程,突破了南方海域珊瑚礁修复技术,研发了钻孔移植技术与浮床苗圃培育技术,使珊瑚移植效率提高70%,珊瑚培育生长率提高近1倍;特制珊瑚移植钉增强了珊瑚的固定效果,使其能够抵御10级以下台风的侵袭,有效降低珊瑚脱落率;同时采用珊瑚礁底质稳固技术,有效改善退化珊瑚礁松散底质影响珊瑚数量恢复的状况;利用人工生物礁体技术提高退化珊瑚礁的空间异质性与小生态位数量,达到集鱼与提高无脊椎动物数量的效果,为生物资源保护和渔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单位名称:海南大学单位贡献:海南大学是该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对创新点1、创新点2做出了贡献。在南海热带贫营养珊瑚岛礁海域,基于人工鱼礁建设和贝类资源增殖手段,探索因地制宜的海洋牧场生境修复与资源增殖技术,建成独具特色的热带珊瑚岛礁型海洋牧场。发明了潮汐式节能循环繁育系统,通过人工鱼礁建设、近岛区贝类底播增殖和旅游区管护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养护并恢复了珊瑚礁生境和生物资源,同时为自然珊瑚礁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渔旅结合”的管护新模式,在南方热带海域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

单位名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单位贡献:该项目主要承担及应用单位,在带动我国海工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半潜式平台、水下无人无缆潜器等行业重大关键技术50多项,成为全球重要的海工装备研发基地。积极助力山东“海上粮仓”建设,实现渔业新旧动能转换,因地制宜地研发、设计及推广海洋牧场平台(目前已交付海洋牧场平台17座、完工2座、在建2座)、网箱(目前在建网箱1座、已签约3座)等新型养殖装备,交付具有高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种渔业船舶以及渔业养殖、加工装备,提升渔业装备生态化、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生态、优质、高效”的目标。

单位名称: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单位贡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该项目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对创新点1、2、3的推广应用做出重要贡献。主要贡献有:一是围绕海洋牧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适用于不同海域的海洋牧场生境和资源修复技术体系;二是加强海洋牧场先进技术和成熟模式推广应用,开展海洋牧场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试点示范,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强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加快海洋牧场监测系统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参与海洋牧场和增殖放流管理制度规范制定,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和增殖放流工作规范开展。

单位名称: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单位贡献: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主要应用和示范单位,对创新点1、2、3的应用示范做出重要贡献。从年开始,公司应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牧场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进行新型专用人工鱼礁构建、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牧场监测平台和技术示范,在莱州湾建立核心示范区亩,累计投放各类藻参鱼增殖礁9万空吨,累计底播增殖刺参6亿余头,创造性建立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创新“耕海”方式,组建专业渔业合作社,实施“统一供应投入品、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渔船安全管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技术信息服务”,实现了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莱州湾海洋牧场户渔户平均年收入由年的5万元提高到年的14万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项目目录

—END—信息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科学网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大家都在看

官方授权独家首发《珊瑚礁科学概论》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海洋环境监测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个科学难题(海洋卷)》全网独家首发:海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二级学科有哪些?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专著出版发行|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服务海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mj/90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