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童哪吒上线,一起来看看小龙老师的推荐吧!
首先声明一点,我其实没有能力写影评。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我看过的电影实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后,颇有感触,信笔记录一点自己的想法,或许所评多门外之言,还请大家不必较真。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喜欢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动画电影,虽然我也一直希望国产电影能强大起来,也一直尽量支持。
几年前,《大圣归来》曾让我非常振奋。但事实上,我对那部电影最高的评价是,透过电影能感觉到制作团队的诚意,这就足够了。具体来说,《大圣归来》的动画质感极强,完全不逊色于好莱坞的大片。故事也足够燃,故事的推进、节奏的掌控也不错。但,说实话,整体效果还是差口气,为什么?毁在了剧本上(所以我们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硬伤。)后来,又看了《大鱼海棠》,嗯,那支歌确实余音绕梁!
再后来,还看了不少动画,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带孩子进影院看了。说实话,中国的动漫既想让原本的目标观众——小朋友进影院,又不舍得成人的票房,于是便弄出来了一堆四不像。几乎每部动漫都会有过于惊悚的画面。我这个想全力支持国产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里抱着孩子让她躲过某些镜头。想想《疯狂动物城》、《海洋奇缘》、《冰雪奇缘》、《寻梦环游记》,再可怕的情节,也不会拍出恐怖片的味道来吧。
国产动画似乎陷在技术的泥淖里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时,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了坚般利炮,我们就又与欧洲站在同一起跑线了一样。其实,没有技术当然不行,只有技术更不行。
就在这个时候,不期然,等来了《哪吒》。
起初,我并不抱希望,主要因为这个名字。多年来,对类似的名字有了警惕。这个名字给人一种趋炎附势的感觉。不过,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荐,也就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去看了,反正这些年也一直这样支持国产电影的。没想到,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只想说两个字:好看。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在“好看”这个角度,已经达到了我刚才所举的那些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高度。
我把这部电影的成功归结为“三好”、“三很”。
第一,情节好
这里应该说三遍
从前面对《大圣归来》等电影的批评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对情节的逻辑可能有偏执。但我向来认为,无论画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节不好,依然不是好电影。但《哪吒》不一样,情节上无可挑剔。整个作品有数个不同的“剧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妇的,甚至,陈塘关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剧本却都被申公豹暗中改变了走向,而且,这个走向还决定了哪吒最终的命运。然而,对哪吒不离不弃的父母之爱改变了这一切。哪吒,这个混元珠中邪气所萃的魔丸化身,终于戴上乾坤圈,踏上风火轮,套上混天绫,绰起火尖枪,重新设定命定的剧本。整部电影的情节环环相扣,绝不松懈。发展有趣味,转折有逻辑,高潮有看点,结局既众望所归,又得来不易,绝不廉价。
第二,细节好
这里继续说三遍
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一直都是剧本,而剧本在电影中的体现就是细节。很多电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细节经不起推敲,给人的感觉不过是拼凑。可以感觉到,《哪吒》的剧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说哪吒初来人世就被贴上了标签,不被理解,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这样关键的地方,剧本非常轻巧地用一支小毽子来承担:哪吒刚刚出生不久,虽然是魔丸转世,但那时的他或许只是有能力,却并未展现破坏力,但是,成见让他周围的人错过了这个机会;殷夫人忙于公务,没机会陪伴他,终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这时哪吒的力量已经开始展现破坏性了;直到最后他遇到了那个可以与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经不给他机会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图中教哪吒功夫之时,变形术是个有趣的梗。但它不仅是有趣而已,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们发现,哪吒的变形能力不但承担了不少笑料,也是情节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如此,远在山河社稷图之前,剧本就已经用更巧妙的方式铺垫过一次了,那时,哪吒完全不会变形,在与村童们恶作剧时,还要借助剥来的衣服假扮。还有太乙真人的坐骑猪可以回放(似乎有些类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边或许只是好玩,但看到结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这些或许有人觉得不重要,其实不然。一部电影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也许大家认为总体好就好,个别地方不重要。这就好比吃一道菜,总体味道好来自哪里呢?味道不可能凭空产生,一定是里面的食材搭配或调料使用到位了才行。电影亦然。
第三,三观好
其实,《哪吒》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当代文本,所有的情节、所有的设定,都指向一个核心,我是谁?这是人类的千古谜题,《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说,我是谁不由别人决定,而由我来决定。其实这个答案我并不认同,从哲学上、从文化传统上来说,个体的人都无法决定自己是谁,每一个人的本质其实都由人类社会来决定的。但是,个人主义倾向是当今世界的政治正确,虽然不完全对,但当今世界人类生活的各种限制,使得个人的自我认定显得极其重要。就这一点来说,这不是《哪吒》的弱点,反而是他的强项。他抓住了这一点,向所有被出身笼罩、被社会形塑、被别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挤压的当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个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的人看到这里都会斗志昂扬、赤目炎炎——虽然,很多人还是改变不了自己命定的轨迹。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设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虽然创作者本可以不考虑任何逻辑,想怎样就怎样。但就电影来说,这个设定却既合理,又合于人的本质。其实,人都是被塑造出来的。好像一位美国前高官说,不要把中国视为敌人,因为即便不是敌人,只要你视他为敌人,他最后也就会成为敌人(大意)。哪吒刚出生的时候,并不就是魔童,但周围人都以妖魔视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见又难以打破。其实,就是剧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见的牺牲品吗?这个最后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电影中那样就是恶的化身,其实,他的剧本也不过是想打破成见,只是,最后自己却被成见反噬了。
第四,很儿童
全片笑点很多,基本上从头笑到尾。虽然不少笑点有点港片当年浓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中国电影一幽起默来就只会抠脚丫的方式。像《疯狂动物城》中的闪电、《冰雪奇缘》中的雪宝那样的设定似乎一直都没有过。不过,至少,这部电影中的笑点都很儿童。反正我身边的孩子每到一个笑点都会毫无保留地笑出来。这当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摆pose骗人钱还耗人时间的电影强多了。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影中还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点,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这里不再多说,以防剧透。
另外,虽然情节跌宕起伏,大战场面也很精彩,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处应该有童声配音)。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电影为了制造刺激的效果,并不顾及这个效果为何服务。于是,镜头的意义就只在于镜头本身,以至于有些镜头的恐怖,别说孩子了,我都会觉得不敢直视。但《哪吒》不这样,再激烈的镜头,都是在情节线索中的,有其承担的意义,孩子们跟着背后的脉络走到这里,才会理解它——我们都知道,恐怖来源于未知。
第五,很温暖
很多人看到各种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设定,都会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邪恶的片子(至于CP的传说,嗯,我只能说,大家想多了——不过,“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电影公映了,也就随大家去想了),其实不然,电影很温暖。对于李靖和殷夫人来说,无论哪吒怎样,都是他们的儿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众人的形塑中没有最终成为魔童,就在于父母的爱给了他不自暴自弃的理由。这个改编与传统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一反差的语境,才更显出改编的温情与可贵。其实,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后,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对准李靖。只是,最终,把魔丸的暴戾之气压下去的,正是爱。
第六,很中国
混元珠有善恶两性,在中国文化看来,是为自然之理。魔丸转世,则其命中注定是为魔童,同时也注定三年之后的灰飞烟灭。但是,西方文化中为神注定的结局,无论人如何逃避,都将无法更改。或许,越想躲开,却恰恰越陷身其中,因为那就是宿命。但中国文化并非如此:一方面,中国文化承认有天命——这并不奇怪;但这不是中国文化最深的内核,中国文化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虽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结局,不同的努力,总会对结局有不同的影响。这才是积极的文化引领。《哪吒》的核心正可归结于此。
彩蛋
隆重地说一句,不要因为哪吒长得太丑就pass吧,正如陈塘关的老百姓以为他是妖怪就不理他,生生把灵珠逼成了魔童。而且,想看帅的也有啊,可以看敖丙!
又一个彩蛋
这部电影的导演应该还有更大的野心。如此精彩的一部电影,不过是更大架构的一个引子。一般来说,做引子的电影都不好看,因为最好的食材要放到主菜上桌时才肯端出来,比如《格林德沃之罪》,比如《阿丽塔》,导演和演员都有力也使不上,雷声那么大,雨点却那么小!从《哪吒》的片尾彩蛋(请注意,有三个彩蛋)可以看出,这个系列后续还会有大动作。而且,这个大动作不是到了彩蛋才临时起意的广告,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甚至,这部电影的结局只是给下一部(或N部)电影提供了一个上天入地的哪吒而已。让我们先吃小菜,然后继续期待主菜吧!
最后一个彩蛋
忽然想到了《大圣归来》,那里的大圣也很丑——为什么?现在的导演都喜欢把主人公弄丑吗?不过,《大圣归来》的丑似乎并无逻辑,也就是说,在那部电影中,如果把大圣设计得很帅,好像整个故事架构都没问题。但哪吒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他必须丑^_^
文章转载自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mj/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