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

黄金十月,中国电影市场高潮了吗


爆燃的十月过去了,我们怀念它。

我们也开门见山。

它给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高潮吗?

要说高,票房不负众望,突破80亿大关,跃居单月第三(前两名分别是年2月和年2月,均为春节档),成为历史同期最高,堪称一枝独秀。

要说潮,“史上最强”国庆档、帧前沿科技、现象级电影轮番上演,形成一道持续刷屏、热度不减的亮丽风景线,谁又能说它不潮?

从表面上看,的确是这样。

而当我们绕到背后,同时存在的还有艺术水准的争议、徒劳无功的窘境、改档撤档的迷团,甚至“冲奥”之路的艰辛,全然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缩影,又哪能不讲清楚?

那就索性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发生在这个黄金十月的电影大事件,在它们的前因后果中寻找经验、教训和启示。

国庆档三强拉锯战

截至目前,《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以下简称为《祖国》《机长》)票房双双超过28亿,《攀登者》也正在向11亿发起冲顶,三部影片均已宣布延期下映。这当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片子能挣钱,影院也愿意继续排片。听上去好像对其它电影不公平,实际上,那些动则三五十亿的票房纪录基本都是如法炮制。问题是,《攀登者》怎么就掉队了?

除去某演员的招黑体质,很多人说《攀登者》本身质量不行,其实同样作为长片,《机长》也有很多剧本硬伤。那么《攀登者》到底差在哪?或者说,《机长》又好在哪儿?

现实题材+平民美学+强类型化+弱时效性。

首先,《机长》是现实题材,坐飞机也是如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相比之下,《攀登者》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主流年轻观众存在一定距离。其次,同样是讲述英雄事迹,又都彰显了集体主义,但《机长》指向了更接地气的平民美学,聚焦普通人、众生相,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主旋律电影自《建国大业》以来,继市场化、类型化之后迎来的第三个重要节点。此外,《机长》的灾难类型本身比《攀登者》的冒险、体育类型具有更为硬性的商业吸引力(如暴力美学),在时效性上,《机长》虽不如《攀登者》应景,勉强才能算得上是“国庆献礼片”,却反而容易后期发力,具有更长的票房增量周期。

那么你可能会问,《祖国》好像也没有《机长》的后两项优势,为什么能够先拔头筹又一直盘踞榜首呢?

因为它最应景,性价比也最高。套餐嘛!一张票看七部短片,既不像看长片那么耗神,观众又能各取所好,何况还是豪华阵容。上映之后,有关七个片段的水平高低一度引发了热烈讨论,比如《白昼流星》这种浪漫主义寓言,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口碑。只能说,有争议是好事,才有助于观众审美和电影创作水准的共同提高。

《双子杀手》为何“杀”不动了?

华人之光、国际大导演李安的新作《双子杀手》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滑铁卢。

不难理解,这个原本诞生于90年代的克隆人题材剧本,现在看起来的确有点过时,而且故事比较简单,信息量不足。现在的观众不仅要求节奏快,还得要信息量大才能过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看《祖国》都偏爱《夺冠》和《北京你好》两个段落,它们是将长片的结构压缩在短片里,信息量因而得以密集。

可《双子杀手》主打的是“技术牌”啊!帧、4K、3D,这是目前全球最顶尖的电影技术格式,国内甚至自主研发了cinity系统,来适配这一高亮度、高帧率、广色域、高动态范围和沉浸式声音的放映。观众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像对5G一样的兴趣和热情呢?

对不起,什么是帧?什么是帧?那一长串的绕口令又是什么?这大概就是普通观众所完全不曾了解的问题,就算知道威尔·史密斯一人分饰两角,可能也未必知道年轻版“史密斯”完全是由数字特效打造的。可以说,在一二线城市,《双子杀手》根本败于宣发,票价还贵,到头来只剩下影迷,或者仅仅是李安影迷的自嗨。而对于一直贡献主力票房的三四线城市来说,新的放映系统仍在加紧建设,这次自然也就使不上劲了。

那我们只简单提一下帧速率,帧就是张。我们平时看到的电影,一秒钟的视频能拆分成24张照片,电视可以拆成25张甚至30张,因此我们会感觉电视上的人物动作更加清晰流畅,更贴近人眼所看到的真实。那么到了帧,岂不就是此刻尽享丝滑?没错。而且分辨率什么的也要跟上,常见的p(2K)还不行,亮度也不够,得上4K,就这么简单。

李安是电影技术革命的先行者,革命势必会伴随着质疑一路前进,但同时更需要得到支持和鼓励。相信春节档48帧的《中国女排》,可以有好的文本带动新技术的普及。cinity系统也将促进国产电影的高规格制作,但愿由中国领跑的电影革命,有一天能够成为进口片的技术门槛甚至文化门槛。

10月25日“教科书式”改档

骚操作来了。

在中国内地上映的前一周,《好莱坞往事》确认撤出原定档期10月25日。据外媒报道,原因是李香凝向中国电影局申诉,要求影片更改对其父亲李小龙的描绘。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官方的证实或回应,上映时间再度成谜。

外媒的说法不是没有可能性,但名誉权充其量不过是民事层面的问题,不至于动用公权力。据看过影片的人士透露,《好莱坞往事》作为虚构作品,无非夸大了李小龙性格傲慢的一面,且李小龙在全片出场的时间不足10分钟。他被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角色扔倒在地,也只是三局两胜中的一局,还不如影片结尾的“昆式暴力美学”更具审查风险。

私以为,《好莱坞往事》的撤档,商业操作的可能性更大。首先,博纳影业是《好莱坞往事》的出品方和国内发行方,而博纳出品的《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尚未收官,联合出品的《决战中途岛》也要赶着上映,《好莱坞往事》夹在中间毫无疑问会造成票房分流、“自相残杀”的局面(今年果然是博纳的大年)。其次,《双子杀手》《沉睡魔咒2》《终结者:黑暗命运》一干“好莱坞同门”纷纷空降定档,在10月25日前后形成夹击之势,对《好莱坞往事》而言同样很不利。有道是好饭不怕晚,审.查的迷雾正好可以作为噱头,像《芳华》那样饥饿营销,改日才能收获一波丰收的喜悦。

不信?那你看《好莱坞往事》前脚刚撤,《少年的你》不就立马补位了吗?

P.S.《少年的你》退出柏林电影节那是真审.查,而之前撤档人自己都说了是制作完成度和市场预判……

结语

年是主旋律电影的大年,市场也更加依赖着“爆款”作品顶住半边天。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总票房超过年的亿似乎已不成问题。我们仍然希望看到《八佰》《一秒钟》这样的电影早日上映,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彩蛋《哪吒》冲奥,破罐破摔?

十月还有一件事儿,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再度登上热搜。这次是要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原最佳外语片奖)。

细数中国内地的冲奥之路,以代表国家.意志为原则,抛开替补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艺术电影——商业大片——票房制造机。方向似乎是越来越偏,有关.部门倒也并不着急,或许本来就不打算也不屑于拿奖。问题是,从来就没有一部动画片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就好像是作文比赛,把美术作业交上去了。

倒是想借这个机会说一说《哪吒》。《哪吒》的优点很多,无须赘言,可以聊聊格局。

记得有网友说过,我们从《大鱼海棠》开始,就一直在说国漫崛起,到了《哪吒》还这样说,感觉国漫不是崛起了,而是一直在做仰卧起坐。这话并非没有道理。不同于国内一边倒的赞誉,海外的评价则相对冷静和客观,大体是说元素都很强烈,色彩、动作、CG,但本质上还是熟悉的迪士尼、梦工厂表现手法。

学好莱坞当然没有错,国漫进入工业化和商业化模式后,类似《功夫熊猫》的素材模板被大量“复制”(比如正面人物一律包揽桂林、张家界风景,反派永远住在火山熔岩),但在本质上,民族特色已然渐行渐远。为了破旧立新的需要,《哪吒》对于原著的故事内核、人物设定和三观架构的改动极大。不是说我们要拒绝与时俱进,但“去封神化”和“封神宇宙”的平衡在哪儿,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出品方彩条屋的下一部作品是《姜子牙》,由不同的团队制作,从预告片来看,像是要聚焦年轻太公的恋爱史,就更令人怀疑彩条屋对于“封神宇宙”是否拥有整体的布局观念,或是只着眼于单部影片、单个系列的胜利。

古老神话、英雄传说不见得都是亟待打破的成见,在重拾文化自信这方面,改动有风险,格局需放远。莫非封神IP只能等待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成为中国版“指环王”,燃爆明年夏天?

--TheEnd--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jt/50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