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建勇:虎斑乌贼有望成为新兴的养殖品种
虎斑乌贼个体大、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近岸水产动物。尽管国外在年就开始进行了乌贼的繁育和人工化养殖,而直至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还较少。国内虎斑乌贼主要是通过海域捕捞获得,人工规模养殖尚未出现。虎斑乌贼人工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个体发育不良,存活率低等情况。
据了解,广东每年海洋捕捞有近2万吨乌贼,平均个体都在0.5公斤以下,其中有吨为活捕。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建勇认为,活捕的乌贼可以继续育肥,育肥后个体可增至2.5公斤以上,如此框算可以增加吨乌贼的产量。鲜活乌贼由于资源量少、肉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可以从冻鲜的30元/公斤提升到元/公斤。看着成千上万的小乌贼还没长大就被捕捞上来吃掉,刘建勇深感资源的浪费。
探索中间暂养育肥提升价值
为了提升虎斑乌贼的产值,刘建勇多年前便尝试对虎斑乌贼进行工厂化高密度暂养。年,他申请了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进行“虎斑乌贼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开展虎斑乌贼规模化养成技术研究,重点解决饵料投喂、病害防控、水质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他的目标是将体长px左右(体重0.3公斤)的野生稚乌贼养至2.5公斤的大商品规格。
通常,虎斑乌贼被捕捞上来后不久就死掉,因此很多人认为虎斑乌贼是养不活的,他们对刘建勇的做法并不看好。刘建勇坦言,养殖虎斑乌贼确实没那么简单,因为捕上来的乌贼损伤很大,因此在码头回收到活的虎斑乌贼数量本就比较有限,而且要从小养到大,在过程上也有损失。
“1方水体养殖6只虎斑乌贼,从小乌贼开始,最大的养到了2斤多规格。”刘建勇介绍,1斤以上的虎斑乌贼长速飞快,再养殖40~50天就能达到2斤多,平均1天长4克。
经过两年的暂养试验,刘建勇取得两项重大的成果:一是证明了虎斑乌贼能够进行高密度养殖;二是虎斑乌贼可从原来的只摄食活饵料驯化成摄动物性冰鲜饵料。此外,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刘建勇还用小规格的虎斑乌贼做了温度、光线和盐度的适应试验。“养殖中环境稳定对虎斑乌贼非常重要,与池壁的碰撞等机械性损伤、盐度和光线变化等都容易导致其死亡。”刘建勇告诉本刊记者。
育苗难点在于开口饵料的选择
在早些年,刘建勇的科研团队就有开展乌贼人工繁殖探索,以采集自然海区的虎斑乌贼受精卵为材料,对虎斑乌贼繁殖生物学及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也掌握了虎斑乌贼的人工繁育技术。但为何迟迟还没有人工培育的苗种供应市场?刘建勇告诉记者,虎斑乌贼的人工繁殖是不成问题了,但苗种培育上还存在一个关键点没有突破,即稚乌贼在第45~60天长到3公分规格这段时间内死亡率奇高,要是能挺过这一关,那么育苗就安全了。
刘建勇发现,从海上捕捞上来的野生虎斑乌贼野性比较大,要经过驯化才好养殖,传代后可能是较好的养殖对象。“由于在暂养前的捕捞和运输中都会损失掉很大一部分,靠中间暂养虎斑乌贼也不是长久之计。”他深知,要发展虎斑乌贼的养殖就要解决人工规模化育苗的关键问题。在过去的两年间,除了研究虎斑乌贼的中间暂养技术,他同时也继续摸索虎斑乌贼整个生活史。
经过不懈的探索研究,在年底,刘建勇对虎斑乌贼育苗关键期高死亡率的现象有了新的发现。“最主要还是开口饵料的问题。”刘建勇告诉记者,育苗期一定要掌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开口饵料,二是盐度稳定,想办法不让它喷墨。据了解,虎斑乌贼是狭盐性动物,适宜在比重1.~1.的海水里生存,因此下雨天盐度一变就容易出现死亡。
有望成为新兴的养殖品种
虎斑乌贼生长的周期大概为一年,它生长速度快,在自然条件下,虎斑乌贼一年可以长4~5公斤。从苗期到商品,乌贼用天到天就可以上市。与曼氏无针乌贼和金乌贼相比,虎斑乌贼具有生长速度快、适盐性广的优势,且没有性早熟的现象。虎斑乌贼养殖最主要的技术难点在于种苗的培育和养成过程当中食物的转化,最大的优势是目前没有什么病害,是理想的养殖品种。
虎斑乌贼在我国是南海特有的种,广东开发养殖得天独厚。人工种苗培育的成功是发展虎斑乌贼人工养殖的关键,也是解决虎斑乌贼养殖过程中较强应激性的重要举措之一。刘建勇表示,以后将断续开展虎斑乌贼的规模化种苗培育技术的深入研究。
乌贼养殖市场潜力巨大抗病力强生长快
由于近海水域污染及过度捕捞等原因,一些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头足类动物,如鱿鱼、墨鱼以及章鱼的资源量及产量在过去20年来急剧下降。与此相反,人类对鱿鱼、墨鱼及章鱼等头足类动物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发展头足类的人工养殖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东南亚及欧洲市场都具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头足类的人工增养殖,有望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乌贼,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乌贼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乌贼骨即是著名的中药“海螵蛸”。
我国在乌贼科底下分三个属,分别是金乌贼属、无针乌贼属和后乌贼属。东海生产的是曼氏无针乌贼和金乌贼两个品种。曼氏无针乌贼在浙江生产最多,分浙北、浙南和闽东两个渔场,过去最高年产量达到6万吨,和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并称为“中国四大海产”。90年代以来,乌贼渔获明显衰退。金乌贼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黄、渤海产量较多,山东省日照市为主要集散地。我国南方经常食用的虎斑乌贼,主要广泛分布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大洋洲北部、东部和西部,印度近海,红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近岸海域。
虎斑乌贼暖水性较强,主要生活于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具有饵料转换率高、适合高密度养殖、抗病力强、生长快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养殖前景的经济水产动物。
记者在南方沿海地区走访时,时常能发现虎斑乌贼身影。据了解,这个品种的乌贼深受粤西沿海居民的喜爱,特别是在清明时节,是必备的祭祀用品,届时价格高达多元一斤。据调查,鲜活虎斑乌贼由于资源量少、肉味鲜美,且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可达每公斤元,而冻鲜的才每公斤30元。
虎斑乌贼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个体大,生长快,味道鲜美,深受民众喜爱。目前,国内虎斑乌贼主要是通过海域捕捞获得,人工规模化养殖尚未出现。随着野生资源量的减少及饮食需求的增加,虎斑乌贼价格不断上涨,鲜活乌贼更是受消费者青睐。冰鲜虎斑乌贼的价格为30元/公斤,而活鲜价格高达元/公斤。广东每年海捕乌贼近2万吨,其中有吨为活捕,平均个体都在0.5公斤以下。活捕的乌贼可以继续育肥,育肥后个体可增至2.5公斤以上。
近年来,国内对虎斑乌贼的人工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的探索也开始热起来。
虎斑乌贼(Sepiapharaoni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乌贼科,分布于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大洋洲北部、东部、和西部,印度近海,红海及我国的南海近海海域。
食性
为肉食性动物,能主动掠食各种中、上层小鱼及其他游泳动物和底层甲壳类。仔稚鱼以端足类和其他小型甲壳类为食,幼体多捕食小鱼,如鳀鱼、黄鲫鱼等,成体则以扇蟹,虾姑、鹰爪虾等为食。养殖条件下可驯食冰鲜饵料。
繁殖季节
春季集群游来浅水区交配、产卵;在广东近海的产卵期约为4~5月,水温18~24℃,产卵于5~20米水深处。
产卵
卵子分批成熟,产卵速度一般每分钟产出一粒,每次可产粒,附于柳珊珊、马尾藻或细枝、细绳上。卵子较大,长径约27~34毫米,短径约14~16毫米,略呈葡萄状,一端较突,另一端为分叉柄,半透明。母虎斑乌贼寿命只有1年左右,一生只产卵一次,产完卵后随即死亡,由公乌贼负责照顾下一代。
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为直接发育。水温为23℃,盐度28,pH7.41条件下,孵化高峰期为20~24d,孵化率为85.3%。初孵乌贼幼体平均体长13.5mm,平均胴体长8.6mm,平均体重0.18g。经过2~3个月的培育,达到胴长2.1~77.5px的虎斑乌贼幼体。
3年,宁波大学蒋霞敏教授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乌贼人工养殖难关,最先人工养殖成功曼氏无针乌贼。据媒体报道,当年蒋霞敏等花了1年时间搜遍了整个浙江海域,但最后只抓到了38只乌贼,因为乌贼一被抓就喷墨,养不活。当年,她们养了几对乌贼,并育出苗多只。但这种曼氏无针乌贼个头小,养不大,而且性早熟,大概50克时就成熟了,对养殖户来说,经济效益不好。在这个基础上,蒋霞敏团队开始寻觅新的乌贼品种进行人工试养。
几经寻觅,蒋霞敏想到了南海的虎斑乌贼,虎斑乌贼野生的个头就很大,最大的一只就可以有5公斤。年,蒋霞敏分别在福建和广东租了两家水产养殖场,开始从事虎斑乌贼的人工育苗研究。当时,从渔民手中购买活的虎斑乌贼,一只就要多元。在南方产卵后,蒋霞敏等再把卵送到宁波育苗。据悉,经过努力,年虎斑乌贼大规模育苗成功了。
攻克南海墨鱼大规模人工育种难题之后,蒋霞敏团队又开始了虎斑乌贼产业化养殖技术研究。据报道,虎斑乌贼在苗种投放时仅有硬币大小,但是经过天的养殖,也就是说4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能长到成人手掌大小。
按计划,宁波市年将推广养殖虎斑乌贼,并将开始有利于大规模养殖的室外池塘养殖试点。届时,这一高档优质的养殖新品种将有望搬上百姓的餐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jj/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