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6302655.html什么是“放鱼养水”?
所谓“放鱼养水”,就是向特定水域定向投放、培植和培育非投饵性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发挥水生生物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养护水生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水”养“鱼”,“鱼”养“水”,“鱼水互涵”,构成完整的水生态系统。
“放鱼养水”是解决水系富营养化的生物方法和有效途径,滤食性鱼类(主要是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饵料,浮游生物在繁殖、生长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类,氮、磷减少能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减少溶氧消耗,形成稳定的水生态循环系统。
科学试验表明,每生产1公斤鲢鳙鱼,可以从水中带出20.04克氮、1.46克磷、.6克碳。每放养10万尾滤食性鱼苗,形成的生物碳汇相当于植树造林1公顷(森林固碳量3.7-3.9吨/平方千米/年)。年,我省在60余处大中型水库、湖泊、城市水系增殖放流1.22亿尾鲢鳙鱼,约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12.2万公顷的固碳量。
“放鱼养水”有什么社会效应?
我省自年就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内陆水域实施“放鱼养水”,主要在南四湖、东平湖、饮用水源地、城市水系等区域开展,累计放流苗种11.6亿尾,省级及以上财政投资1.8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建设。
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了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水域生态环境优美的奋斗目标。农业部把每年6月6日作为全国的“放鱼日”,在全国各地重点水域同步开展“放鱼养水”活动,宣传资源养护文化。目前,我省每年有10余个地市举办群众性的“放鱼节”,打造了6月6日“放鱼节”品牌。尤其在临沂沂河放鱼节、济宁太白湖放鱼节、日照阳光7.11放鱼节等,每年的参与人数都能稳定在上万人,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市民扶老携幼踊跃参加,不仅可以放鱼祈福,还可以观看名优水产品展览、品尝特色水产美食、博览渔业文化等,群众的参与度仅次于“春节庙会”,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日,全省初步形成了“陆地植树造林、水系放鱼养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今年,我省继续加大对“放鱼养水”活动的支持力度,扩大影响,宣传、引导、规范社会放流行为。
如何实现?
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的科研人员每年都要对南四湖、东平湖等重点水域进行资源调查;对放流区域要先做本底调查,弄清水域的生物资源状况,浮游生物含量,浮游动物含量,土著鱼类有哪些品种、有多少资源,再确定放流品种、比例、规格、季节等等。这用学名来说,称为“测水配方”。
“测水配方”是一项水生态养护技术,重点解决在什么基础条件下投放什么品种、什么规格的品种的问题,解决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微生物三元耦合的问题。经过本底调查,根据不同功能水域的营养状况、饵料生物现存量和增殖容量,通过系统设计科学配置不同生态习性的水生生物类群和比例,维持水体中一定的种群数量,利用渔类的碳汇作用及多种水生生物形成的食物链输出转移功能,实现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修复,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提升水体景观效果,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年以来,我省启动“测水配方”放鱼养水生态试验,选取藻类侵袭、水草疯长、贝类危害、污水聚集等四类水生态系统异常响应的典型水域,集成和研发放流技术体系、生物群落构建、生物操纵与水环境调控等技术工艺和配方方案,达到以鱼控藻、以鱼控草、以鱼控外来有害贝类和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的目的,实现放鱼养水的科学化与精准化,形成不同功能水域的水生态养护模式。
滤食性鱼类在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控制蓝藻暴发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地方和专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zz/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