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

宕寻津喜第八讲探秘深海


深海——被定义为米以下水深的海域

其特点为:高压、无光、水温低、盐度高、沉积物多、底层水流速缓慢……

深海

深海——被定义为米以下水深的海域

其特点为:高压、无光、水温低、盐度高、沉积物多、底层水流速缓慢……

提到深海,总会触及我们认知和想象的边界,对于西部大山那边的孩子们来说,甚至大海都只是在书本上才能接触到的概念。

但是,在那片我们从未涉足的浩瀚广袤的未知领域中,究竟蕴藏着什么宝藏,让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科学家对它心驰神往呢?在深海的极端环境之下,大自然又是如何孕育出生命之花的呢?

6月2日晚,以“探秘深海”为题,通过远程云课堂的方式,来自天津大学的孙若愚教授为宕昌一中和大寨九年制学校的初高中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邂逅深海之旅”。

参加云课堂的学生们

课程伊始,孙若愚教授以介绍自身求学经历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述了地球上的四个极点——南极、北极、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运动、气候变迁、地质演变……”,孙教授生动的讲述和大自然神奇的魅力,很快消除了课堂上的紧张感,不仅为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使同学们对接下来课程内容充满期待。

孙老师在授课

“假如你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深海里,周围会是怎样的景象?”

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无限幻想。孙若愚教授给同学们展示了目前已知的深海物种,包括可以缠住抹香鲸的大王乌贼、凶神恶煞的深海黑龙鱼,还有可以生活在极深海环境中的“巨型阿米巴虫”……众多闻所未闻的神奇生物,让同学们对深海的好奇心又多了几分。

通过对比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孙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深海的极端环境:由于水深每加深10米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极深的海域即使太阳光也无法抵达,这造就了深海特殊的“无光、低温、高压”环境。由于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起步较晚、海洋深度难以跨越,所以深海探索远少于太空探索。

宕昌一中学生们在听讲

虽然全世界对深海探索起步较晚,但地球70%的表面被海洋覆盖,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探索这片未知的蓝色领域呢?学生心中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孙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从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木桶载人下潜,到20世纪瑞士人设计的“里雅斯特”号,再到美国“沙蚕号”下潜深海1米,深海探索的历史是崎岖坎坷、螺旋上升的。

随后,孙若愚教授又为同学们讲述了我国的深海探索史,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的深海探索项目在近些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年第一台潜水器号的下潜深度只有米,经过了一代代深海探索者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去年10月份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坐底米的壮举。

其中天津大学在深海探索技术方面也有突出的成果,天大团队设计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号,可以实现低成本、高速率的深海下潜。

学生们仔细地聆听着、认真地思考着,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向往之情,方寸之间,天大的志向正在生根发芽!

大寨九年制学校学生们在听讲

“为什么我们要探索深海?”

孙教授借助自身的科研经历,现身说法,从研究生命外太空起源、生命内起源、研究地球形成的历史等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讲解。同时,全世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深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课程的最后,孙若愚教授语重心长地向同学们发出倡议:人类目前只探测了5%的深海,剩下的95%仍是谜一般的存在,深海探测研究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更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一代参与其中,为尖端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这节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节科普课堂带来了不同于高中课堂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不但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也打开了大家对科学探索向往的大门。本节课对孩子们后续的理科学习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主讲人简介

孙若愚,男,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金属(主要是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深海汞循环研究。年博士毕业于法国科学院图卢兹地球环境研究所,后前往加拿大特伦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年回国,在天津大学地科院任教。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高质量论文20余篇。

图文

天津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分团

编辑

天津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分团

审核

天津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mj/86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