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六
张某,27岁。门诊简易病历。
初诊日期:年7月13日。
主诉:月经中期阴道出血半年余,近2天来阴道有少量出血。
现病史:半年来,每月于2次月经中期,阴道即有少量出血。每次历时2~3天,量少,色黑紫。平时小腹发凉而痛。经前及经期腹痛加重,白带量多。过去有盆腔炎史。结婚1年来未孕。开始曾按温宫散寒法服药10余剂,排卵期出血现象。
舌象:苔白腻,舌质稍红。
脉象:弦滑。
西医诊断:排卵期出血。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热伤络脉。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药:瞿麦12g,篇蓄9g,木通3g,车前子9g,川楝子12g,延胡索9g,蒲公英15g,败酱草12g,赤芍、白芍各9g。
治疗经过:8月26日,按上方曾加减使用过柴胡、荆齐穗、香附、车前子、椿根白皮、苍术等药,共服用30余剂。
小腹发凉已减轻,偶有轻微腹痛。现又值月经中期,小腹疼痛,仅见白带中有血丝。上方去蒲公英、败酱草,加萆薢、益母草各12g,牛滕、五灵脂各9g。
9月26日,上方服10剂后,9月份,月经中期未见阴道出血现象。10月13日妊娠试验阳性,而后足月分娩。经随访,产后一般情况良好,未见排卵期出血现象。
本案例除排卵期出血外尚有盆腔炎、不孕症史,开始患者曾以不孕症的主诉来诊,刘老医生仅注意了辨病(不孕症)这一面,所以开始曾使用过橘核、小茴香、胡芦巴等药物。结果,不仅不孕症未效,反而排卵期出血更加重。通过进一一步辨证改变了治法,使用清肝利湿汤加减,不但治愈了排卵期出血,且已孕育分娩。虽然见有出血并未使用止血药,而用活血药如牛膝、益母草、赤芍、五灵脂等活血疏通祛瘀化滞,即所谓“见血不可止血”之盆,使之内扰的湿热在疏通之中得以祛除,但是用量不宜过大,以防湿热蔓延或出血过多。引自《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一刘奉五》
医案七
杨某,27岁,未婚。年4月初诊。
主诉:2年来每于月经过后10天左右,阴道即见有少量出血,色褐,持续4~5天方止。经期前错,色红量多,间有小血块,经前小腹胀痛,月经前后,带多质稠,腰酸乏力,睡眠、饮食俱差;舌红,苔黄薄腻,脉弦滑无力。证属肝热血虚,湿热下注。刻诊经期方过,头晕腰酸,带下量多,拟予清热利湿,养血平肝。
处方:秦当归9g,杭白芍9g,女贞子9g,墨旱莲9g,桑寄生15g,白蒺藜9g,杭菊花(后下)9g,车前子12g(包煎),椿根白皮15g,瞿麦15g,黄苓9g,粉甘草6g。3剂,水煎服。另用蛇床子9g,川黄柏6g,淡吴茱萸3g,布包,泡水,坐浴,每日2次。
二诊(5月6日)上方续服8剂,带下止,经间亦未见出血,腰酸乏力诸皆轻减。今晨月事来潮,量较多,并见腰酸腹坠,脉弦滑略数。再予养阴清热,凉血固经法。
处方:秦当归15g,杭白芍9g,大生地黄15g,川芎片4.5g,牡丹皮9g,炒地榆15g,川茜草6g,刘寄奴9g,制香附6g,生侧柏9g,乌贼骨15g,黄芩6g,陈阿胶9g(烊化冲服)。3剂,水煎服。
三诊(5月20日)上方服5剂,月经已止,此次经量较上次为少,用纸不足两包。舌红苔薄白,脉弦缓。嘱每日上午服加味逍遥丸1付,下午服一至丸20粒,7天后仍服诊方5剂,并于下次经潮时服二诊方3~5剂。恪守此法调理4个月,经期、经量近常,经间未再出血。
本例经期提前,量多,伴见头晕腰酸,证属肝经郁热,肝肾不足。经期前后带多质浓,舌苔黄腻,乃因湿热下注;月经中期,由于湿热蕴积,渍入血络,动血伤血,溢出脉外,故见经间出血。
初诊月经方过,精血亏盛,肝木失养,故见头晕腰酸诸症,湿热下注,因而带下稠秽,治用当归、白芍、女贞子、墨旱莲、桑寄生等补益肝野。黄芩、菊花、茯苓等清热平肝,使肝肾得以滋填,郁热得以清泻,则冲任调和血循经行。又兼车前、覆麦、格根白皮等清利湿热,使脉道疏通,气血通畅,即无动经伤血之虞。引自《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哈黎田》
|注:本文中所提中药处方,请勿擅自服用,需要在中医师辩证基础上指导使用
|文章摘自《妇科临证医案》,人民軍醫出版社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mj/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