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其他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消化不良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包括其他,如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等。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FD是临床常见病,一项研究表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经检查79.5%诊断为FD。FD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年公布了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FD,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有必要对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诊治和科研的需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年8月在安黴合肥牵头成立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FD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年6月在福建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
1.病名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对FD亚型的划分,可将上腹痛综合征定义为中医的“胃痛”,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定义为中医的“胃痞根据中医疾病的命名特点,在总结前人及当代医家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与FD诊断及亚型划分对应,专家一致通过将上腹痛综合征定义为中医的“胃脘痛”,餐后饱胀不适综合征定义为中医的“胃痞”。
2.西医诊断
FD的诊断采用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幽门螺杆菌(Hp)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根除Hp后基于症状变化情况可分为3类:①消化不良症状得到长期缓解;②症状无改善;③症状短时间改善后又复发。目前认为第一类患者属于Hp相关消化不良(Hp-associateddyspepsia),这部分患者的Hp胃炎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因此,不应再属于罗马IV标准定义(无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的FD。后两类患者虽然有Hp感染,但根除后症状无改善或仅有短时间改善[后者不排除根除方案中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作用],因此,仍可视为FD。但从临床实际操作来看,关于这点存在争议,我国现阶段关于诊断FD,暂不考虑是否有Hp的感染。
关于相关检查,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便潜血、腹部超声检查等,必要时可行上腹部CT检查。对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Hp检查。对怀疑胃肠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应选择相应的检查以利病因诊断。对部分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FD患者,可行胃感觉运动功能检测,但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病因病机
1.病因
本病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病位
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3.病机转化
本病初起以寒凝、食积、气滞、痰湿等为主,尚属实证;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病情日久郁而化热,亦可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人络则变生瘀阻。总之,脾虚气滞,胃失和降为FD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
辨证分型
1.脾虚气滞证
主症:①胃脘痞闷或胀痛;②纳呆。次症:①嗳气;②疲乏;③便溏。舌脉:①舌淡,苔薄白;②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胃脘胀满或疼痛;②两胁胀满。次症:①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②心烦;③嗳气频作;④善叹息。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3.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口干或口苦。次症:①口干不欲饮;②纳呆;③恶心或呕吐;④小便短黄。舌脉:①舌红,苔黄厚腻;②脉滑。
4.脾胃虚寒(弱)证
主症:①胃脘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次症:①泛吐清水;②食少或纳呆;③疲乏;④手足不温;⑤便溏。舌脉:①舌淡,苔白;②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②口干或口苦。次症:①纳呆;②嘈杂;③恶心或呕吐;④肠鸣;⑤便溏。舌脉:①舌淡,苔黄;②脉弦细滑。
证候诊断:主症2项,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临床治疗
1.治疗目标
FD治疗目的为缓解临床症状,防止病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2.辨证论治
2.1脾虚气滞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加减:饱胀不适明显者,加枳壳、大腹皮、厚朴等。
2.2肝胃不和证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主方: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药物: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加减: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沉香等。
2.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药物: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芦根。加减:上腹烧灼感明显者,加乌贼骨、凤凰衣、煅瓦楞子等;大便不畅者,加瓜萎、枳实等。
2.4脾胃虚寒(弱)证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主方:理中丸(《伤寒论》)。药物: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加减:上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荜菝、蒲黄等;纳呆明显者,加焦三仙、神曲、莱菔子等。
2.5寒热错杂证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主方: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药物: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加减:口舌生疮者,加连翘、梔子等;腹泻便溏者,加附子、肉桂等。
3.外治法
外治法治疗FD行之有效,主要包括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热熨法等。
3.1针灸
穴位选择:主穴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肝气犯胃者,加太冲;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气滞血瘀者,加膈俞。
3.2穴位贴敷
用溶剂随证调制不同中药,贴于神阙、中脘、天枢等穴位。
3.3中药热熨法
食盐、吴茱萸、麦麸等炒热,装入布袋中,热熨痛处。
4.常用中成药
4.1枳术宽中胶囊(丸)
健脾和胃,理气消痞。用于胃痞(脾虚气滞),症见呕吐、反胃、纳呆、反酸等,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以上症状者。
4.2达立通颗粒
清热解郁,和胃降逆,通利消滞。用于肝胃郁热所致痞满证,症见胃脘胀满、嗳气、纳差、胃中灼热、嘈杂泛酸、脘腹疼痛、口干口苦;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症状者。
4.3气滞胃痛颗粒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4.4胃苏颗粒
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5四磨汤
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
4.6健胃消食口服液
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积,症见不思饮食,嗳腐酸臭,脘腹胀满;消化不良见上症者。
4.7荜铃胃痛颗粒
行气活血,和胃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胃脘痛,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见有上述症状者。
4.8越鞠丸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4.9三九胃泰颗粒
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10枫寥肠胃康颗粒
清热除湿化滞。用于症见腹痛腹满、泄泻臭秽、恶心呕腐或有发热恶寒、苔黄、脉数等,亦可用于食滞胃痛而症见胃脘痛、拒按、恶食欲吐、嗳腐吐酸、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者。
4.11胃肠安丸
芳香化浊,理气止痛,健胃导滞。用于湿浊中阻、食滞不化所致的腹泻、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4.12理中丸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4.13温胃舒胶囊
温中养胃,行气止痛。用于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腹胀嗳气、纳差食少、畏寒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14虚寒胃痛颗粒
益气健脾,温胃止痛。用于脾虚胃弱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加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4.15荆花胃康胶丸
理气散寒,清热化瘀。用于寒热错杂症,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嗳气、返酸、嘈杂、口苦;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5.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FD的治疗有一定帮助。心理干预治疗在消化不良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心理-社会”疾病治疗模式在消化不良治疗值得推广。
6.消化不良诊治流程图具体见图1。
图1
疗效评价
症状评价
预防调摄
1.保持心理健康可以预防FD发生,减轻消化不良临床症状。
2.FD患者要重视饮食调护有研究显示,超过30%的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与下列食品有关:碳酸饮料、油炸食品、咖啡、牛奶、奶酪、甜食、豆类、面包及辛辣食物,提示饮食调护对于预防及治疗消化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3.FD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应注意随访FD症状可反复或间断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但一般预后良好。如果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报警症状,应定期复查电子胃镜,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文章有删减,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zeia.com/yymj/7380.html